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能源转型和低碳技术等方面时,却很少有人将一株水稻、一包蔬菜、一盒牛奶以及一日三餐与碳减排、碳中和联系在一起。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这也意味着,一盒牛奶从牧场、工厂、货架到摆上餐桌,再到最后的包装废弃利用,想要实现“零碳”目标并非易事。
什么是碳中和食品?
碳中和食品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与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有些类似。比如零碳认证有机蔬菜的包装袋上贴有一个绿色圆形标识,标注了它们属于“零碳农产品”,代表着这包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
碳中和食品的营养价值会不会降低?
碳中和食品主要是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因此对食品本身营养并没有实际影响,在营养价值、口感等方面,碳中和食品和非碳中和食品在理论上不会有明显差异。不过,碳中和食品相对于普通食品,售价会贵一些。
食品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碳中和?
食品在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到储存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碳排放。目前,企业主要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排放交易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据了解,零碳食品的生产企业通过尽可能少使用化肥农药、利用清洁能源加工制造、提高包装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通过种树治沙、农业固碳等方式实现碳中和。
为什么要推出碳中和食品?
专家表示,食品产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排放量最高的为畜牧业,占比高达31%;其次是农作物生产,该产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稻田产生的甲烷和耕地施加氮肥时分解出的一氧化二氮;耕地扩张或集约化处理引起的碳固存损失,以及在食品的生产供应阶段仓储运输带来的电力和能源消耗、食物浪费以及制冷剂逸散等。
零碳负碳农产品生产可以有效推进区域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田土壤固碳,提升生态农业土壤碳汇。虽然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全面、专门推广碳中和食品,专家建议,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食品开发,主动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