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围绕“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专题协商议政。经过深入调研,市政协从9个方面提出23条意见建议。委员们在协商调研中形成共识,北京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实现碳中和,应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争当“领头羊”。
现状
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誉为“北京奇迹”
市政协调研发现,北京生态环境质量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能源结构调整降碳实现新突破,连续14年能耗考核位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国省级地区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2154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家。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绿色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此外,北京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3.1%。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主体方式,日均客运量超1000万人次,慢行出行环境显著改善。城市交通碳排放年均增速从“十二五”时期的6%降至“十三五”时期的4%左右。建筑绿色发展质量提高,在全国率先将居住建筑节能率提升至80%以上。
挑战
可再生能源供应与能源转型矛盾凸显
委员们在调研中提出,本市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还面临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更高要求、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供应与能源转型矛盾凸显、建筑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绿色发展动能不足、绿色交通体系需要优化等。
“本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有限,坚持先立后破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委员们分析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外埠绿色电能进京规模不能满足能源低碳转型需要,可再生能源难以迅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短时间内碳排放将难以迅速步入快速下降通道。此外,本市智慧能源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能源运行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
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新能源车,推广绿色消费积分
在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方面,市政协提出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效水平,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控、压减在京石化生产规模,持续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动态调整退出,有序调整低质低效的一般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工业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持续下降。还应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氢能及氨能等新能源产业,布局前沿产业和重大装备,培育一批基于技术创新的绿色增长新引擎。依托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在交通运输领域,市政协提出,应继续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油换电”。加快公交车、商用客车、公务用车及单位工作用车等电动化进程,减少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客车、机场巴士、单位班车、校车等城市车队碳排放。加大存量燃油小客车置换为新能源车政策支持力度。
委员们认为,应加强新能源车充换电和加氢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充换电设施布局。构建“以居住地、办公地充电为主,社会公用为辅”覆盖城乡的电动小客车充电设施网络,完成70万个充电桩建设目标。完善电动货车充电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鼓励单位内部和居民区充电设施对外开放,推动路侧停车位补装“有序充电桩”。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需求,适度建设绿氢加氢站。
节能降碳需要全民参与。市政协建议,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引导形成全民共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等单位带头采取更严格、更精细化的节能管理措施。推进快递包装“瘦身”、外卖“减塑”,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进社区,引导居民参与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加大政府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推广绿色消费积分制度,通过补贴、贴息、奖励等多类型政策支持,促进绿色节能消费。(记者 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