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耕忙。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马峡镇赵庄村的一处田地间,村民正赶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栽种中药材作物“冬花”。
挖开地膜,放入根须,静待发芽。“收入好着呢。”村民喜笑颜开地说。
村民正赶在春耕时节栽种“冬花”。张黎摄
而眼前这处耕地,两年多前还是石料厂采矿区的废弃荒地,周边乱石裸露,杂草丛生,根本无法耕种。
改变,始于华亭市对全市历史遗留的无主矿山进行环境恢复治理。
植被恢复,土地重生,久违的绿色,盖满了山坡。
抚平“大地疤痕”,废弃矿区覆绿增值
因矿而兴的平凉,矿山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平凉的发展史。而其中“陇上煤城”,“乌金”宝地,说的正是华亭市。
这里孕育出了甘肃省最大的煤田——华亭煤田,长期以来为国家煤炭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经在华亭,砂厂、石料厂、砖瓦厂、大中小型煤矿众多,随着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渐渐变为了“无主矿山”。
“经2021年全国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华亭市共有无主矿山38处。”华亭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说,很多矿山废弃多年,部分土地开裂,耕地林地损害,生态脆弱,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山体原有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
彻底解决这些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迫在眉睫。
为此,华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生态修复项目资金2.21亿元,分3期对辖区内历史遗留无主矿山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图为赵庄村1#石料厂整治修复前后对比图。
如何修复?“我们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一矿一策’制定详细治理方案。通过坡面整理、截排水、场地平整、覆土培肥和生态绿化等工程措施,陆续对26处无主矿山进行了全面恢复治理,完成生态绿化12281.7亩。”华亭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平凉市还启动实施了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平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总投资1.87亿元,对皇甫山片区、双凤山片区等3个无主矿山进行治理,预计年底前竣工。
“其余12个历史遗留无主矿山,由于规模小,影响范围小,加之华亭市雨量充沛,草木自然生长茂盛,矿区影响范围已自然恢复。”上述负责人说。
通过项目实施,彻底解决了当地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废弃矿山植被得到最大限度恢复,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平整恢复土地功能后,新增的耕地全部交由所属乡镇村集体,结合当地实际耕种小麦、玉米、中药材等作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
打造绿色矿山,生态修复效益显现
废弃矿山重披绿衣,坐拥丰富矿产资源的平凉市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减轻现有在产矿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矿山建设,恰是一条解决之道。
沿崆峒区山路前行,平凉市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水泥石灰岩矿区映入眼帘。最显眼的,还属从山顶一路延伸下来的一条全封闭运输带。
“开采后的石灰石,会从矿区直接通过运输带运送至装车,全程密闭。我们还利用输送石灰石过程中的高差势能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电量150万kWh。”在平凉市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章余的介绍中,记者对运输带上覆盖的光伏板同样充满好奇。
章余对此解释,为进一步节能减排,公司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利用建筑物屋顶、运输廊道、厂区空地以及二期矿山不开采区域安装光伏组件,年发电量可达537.67万度,每年可创收188.18万元,节省标煤1720.53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约4507.79 吨。
全封闭运输带上,架设了光伏板发电。张黎摄
节约资源的同时,矿区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严格遵守“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自2019年创建绿色矿山以来,企业累计覆土160万方,栽种各类乔木3万余棵,播撒草籽8900公斤,使矿山可复绿面积绿化率达95%以上。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高镁、低钙夹层及边坡料等全部进行搭配使用、“吃干榨净”,开采过程始终保持零排废。
“我们还利用窑头、窑尾排放的中低温废气进行余热回收发电,年发电量1亿KWh左右,余热发电所发电量全部用于企业内部生产。”平凉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分厂厂长吴瑞祯如是说。
记者从平凉市自然资源局获悉,针对全市生产矿山企业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督促63户持证矿山企业累计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51441.74万元,完成投资1.38亿元,修复治理面积129.44公顷;将崆峒区原12户矿山企业整合组建成5户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封闭式生产运营的现代化露天采石企业,对露天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恢复治理;创新生态修复新途径,督促矿山企业在峡门乡山口村实施易地生态修复公益林工程,栽植常青树约4万株。
遥看今日平凉,矿山吐新绿,青山还复来。